成都造芯,正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By
jonson
15 12 月 23
0
comment

12月13日,据科创板日报报道,搁浅多年的晶圆厂成都格芯厂址新主体——华虹集成电路(成都)有限公司(简称“华虹成都”),已于近日完成设立以来的第一次增资,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228亿元,超过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等国内晶圆厂。

增资完成后,华力微、成都高新联芯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持有注册资本的比例,分别约为51.32%、32.89%和15.79%。

“晶圆制造是成都集成电路产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集结了华虹系、成都国资以及大基金二期三大资方的华虹成都,无疑将助力成都产业补上这一短板,为产业再次腾飞带来新的机遇。”成都旋极星源的市场销售总监李丹对芯师爷表示。

成都,古称 “锦官城”。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道出了成都的繁华盛景;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尽了成都的秀美诗意。

千年之后,走出古诗的成都,已然成为我国西南重镇,电子信息产业更是迅猛发展,成为其首个万亿级产业,作为其中关键支撑部分的集成电路,2022年实现了516亿元的营收,位居中西部第一,同比增长17%,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根据最新的规划,到2035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要达到3400亿元

01、成都“芯”,雄起沉浮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工业基础相当薄弱,被人戏称为“三根半烟囱”,意思就是只有三个半工业企业:第一根是启明电灯公司,第二根是造币厂,第三根是军火厂,还有半根是火柴厂。虽是戏称,却道出了当时成都工业发展的现状:基础差、家底儿薄。

好在没过几年,这一切迎来转机。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将成都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成都东郊成为国家工业投资重点布局区域。

正是基于国家的布局,一批批建设者,背着全部家当和满怀壮志雄心,越秦岭、进夔门,背井离乡来到了成都东郊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上。一时间,东郊的厂房,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有10项工程落户成都,生产出中国第一只黑白显像管的红光电子管厂,就是其中之一。

从此,成都告别了“三根半烟囱”,“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后,成都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仪表、航天、机械、 航空精密仪器和国防军工生产及研发基地,这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使成都的电子工业开始起飞

但随着时代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成都地处西南内地封闭的缺点开始显露,人才、资金和资源又开始向沿海地区转移,“孔雀东南飞”渐成趋势,成都东郊也迎来发展瓶颈期。2000年,作为成都电子工业的支柱企业,红光电子管厂被一家广东企业重组,这就标志着辉煌的成都电子产业,开始陷入低谷期。

关键时刻,国家“18号文件”发布,开始在全国布局“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凭借此前在电子行业的积累和电子科技大学的人才输送优势,成都成功获批,成为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的 “ 重镇 ” 之一。

一子落,全局活。

此后十年里,成都想尽一切办法,引进龙头企业,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就是成都抓住的一个关键机遇,当时英特尔在寻找第五座全球生产基地,成都主动出击,由市长带队飞赴英特尔总部旧金山争取这一机会。最终经过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战,在2003年8月成功将英特尔收入囊中,当年英特尔即注资3.75亿美元,在成都投建了一座大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后又多次追加投资。

在英特尔的示范带动之下,中芯国际、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诺基亚、华为-赛门铁克、纬创、京东方、富士康为代表的一大批世界顶级企业陆续落地成都。

2010年10月15日,德州仪器在成都投资2.75亿美元设立8英寸晶圆厂,这是德州仪器首个中国生产制造基地。2015年,又在成都设立12英寸晶圆凸点加工厂,以扩展其制造能力。在晶圆制造领域,德州仪器成都工厂是德州仪器全球唯一的集晶圆制造、加工、封装测试于一体的世界级生产制造基地。

经过多年沉淀奋发,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现已初步形成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已聚集英特尔、德州仪器、成都海光、新华三半导体等国内外领军企业,也培育了嘉纳海威、成都华微、锐成芯微、旋极星源等本土骨干企业,总数已超过270家。同时呈现了“一核双园”的承载空间,即高新区为一核,天府新区和双流区为两园。

设计领域

主要涵盖通信、微处理器、模拟、功率器件、传感器、光电器件、存储、IP等八大技术领域,除了海光集电、新华三半导体这样的龙头企业外,还有锐成芯微、旋极星源、中微芯成、泰格微波、虹微、启臣微、国科微、和芯微、仕芯、瑞迪威、雷电微力、森未科技等。

晶圆制造领域

德州仪器成都工厂是德州仪器全球唯一的集晶圆制造、加工、封装测试于一体的世界级生产制造基地;海威华芯成立于2010年,位于成都双流,是国内较早提供6吋砷化镓和6吋氮化镓纯晶圆制造服务的芯片制造企业。

封装测试领域

聚集了英特尔、宇芯、奕斯伟等企业,西南地区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其中成都英特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封装生产基地、全球晶圆预处理三大工厂之一。

装备材料领域

聚集了长川科技、莱普科技、华兴源创、华峰测控、爱发科、ASM等企业,推动产业链不断做优做强做大。

据成都市经信局公布,2022年,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516亿元的营收,位居中西部第一,同比增长17%,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产量已经高达90亿块左右

02、成都“芯王牌”:三大产业优势

营收高增长的背后,得益于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三大优势,即芯片设计的特色优势、特色工艺的先发优势、封装测试的规模优势。

1、芯片设计的特色优势

2022年成都芯片设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增速位居全国第二,销售过亿企业新增19户达到35家,在通信存储、北斗导航、网络安全等领域国内领先。

2、特色工艺的先发优势

成都发展特色芯片极具潜力。在特色芯片中,尤其是功率半导体芯片、射频芯片、信息安全芯片,成都均有很好基础。

功率半导体芯片

第一类特色芯片是功率半导体芯片,成都在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具有相当的实力。

研究方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陈星弼院士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路人”,是国际半导体界著名的超结结构(Super Junction)的发明人,也是国际上功率器件的结终端理论的集大成者。

电子科技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被国际同行誉为“全球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最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和“功率半导体领域研究最为全面的学术团队”。实验室长期专注于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开展了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可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新结构、高低压工艺集成和电源管理集成电路研究,已累计培养出功率半导体领域硕士、博士700余名。

产业方面,建有全国首条6英寸商用化合物半导体产线,目前汇聚了一批从事功率半导体和模拟芯片公司:包括德州仪器(TI)、美国芯源系统公司(MPS)、成都士兰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成都先进功率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APS),都具有相当的产业化能力。尤其是随着无线充和快充的兴起,加上南芯半导体、易冲无线、成都蕊源半导体、英麦科、圣邦微和英集芯等公司在成都的落户,更增强了成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射频微波

第二类特色芯片是射频微波。成都是中国本土微波射频器件制造基地,更是中国重要的航空/航天、雷达、导航技术产业基地,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器件、系统、设备厂商、研究所及科研单位。

科研方面,电子科技大学的射频微波是由“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所创建,林为干院士对中国电磁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主要成就为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培养了一大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产业化方面,成都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企业。

信息安全芯片

第三个特色芯片是信息安全芯片,成都在密码技术、主动防御和芯片安全等技术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2015年5月,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中国网安)在成都成立,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发展需要,以深耕信息安全和物理安全领域的中国电科第三十研究所、第三十三研究所为核心,汇聚中国电科内部资源重点打造的网络信息安全子集团。

3、封装测试的规模优势

全球一半以上的笔记本电脑CPU在成都封装测试。英特尔在成都建立了其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并联动奕斯伟等10余家国内外封测企业建成中西部规模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之一。

03、“芯拼图”中,缺失的一块:晶圆制造

“虽然成都拥有射频/微波芯片、北斗导航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功率半导体、IP核的特色设计优势,但在晶圆制造等领域并没有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力。”李丹告诉芯师爷。

晶圆制造是牵引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的关键环节,但成都在这一环节目前相对薄弱,虽然在该领域拥有德州仪器、海威华芯等少数企业,但规模与上海、南京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还缺少先进制程和8英寸以上晶圆代工产能,本地流片率不到4%,严重制约了设计产业发展。

好在政府一直正在加大制造项目招引支持力度,聚力补齐先进晶圆制造短板,重点引进12英寸先进产线,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根据最新政策,企业最高可获5亿元综合支持;为企业提供代工流片服务的晶圆制造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支持,以补足成都晶圆制造短板。

另据今年11月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披露的《华虹集成电路(成都)有限公司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一期)设计—施工总承包/标段》招标公告,该项目建设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利用既有A02芯片厂房,A03动力站等建筑物,建筑总占地面积128,217.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5,024.43平方米。该项目计划工期1007日历天。

而随着华虹成都此番增资完成,意味着该晶圆厂距离正式重启或已进入最后阶段。成都,正在加速补齐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中,最后一块拼图。

04、成都,何以“都成”

“成都,都成”,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英特尔成都工厂,用来形容今天成都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再适合不过,也浓缩了成都在集成电路产业开疆拓土、不断壮大的传奇。

这份传奇背后,成都靠得是什么?

主要是丰富的人才资源、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独特的战略地位。”作为成都集成电路的“土著”,李丹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成都出生,成都上学,成都工作,亲身经历了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变迁。

人才资源是核心,成都拥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以及中电科10所、29所、30所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结果显示,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排名中,电子科技大学位居全国第一。

2022年,成都市集成电路从业人员约3.1万人,较上年增长7%。集成电路人才供给量占全国人才供给量的6.55%,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人才需求占全国总量的5.7%,位居全国第五;在产业人才意向从业的城市排名中,成都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苏州。成都市集成电路全行业平均薪酬达到15517元/月,高于全国平均薪酬13782元/月,较2021年上涨4.11%。

政策方面,成都政府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对产业的扶持是长期性的,扶持力度在全国来说也处于前列。根据今年6月30日起施行的《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成都对符合相关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将给予最高不超过5亿元综合支持,涵盖了集成电路人才政策、设计业政策、制造业政策以及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政策等方面。以人才为例,新政策通过政策叠加,顶尖人才除了可获得每年50万元和一次性300万元奖励外,所在核心团队还可获得超过1500万元奖励。

与此同时,成都正加快布局完善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以“芯屏端软智网”为核心的成都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现已初具规模,这也为成都集成电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再者是其战略地位。作为西南电子重镇,同时又有“一带一路”“东数西算”等多重机遇加持,成都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既要立足自身发展需求,也要站位国家发展全局,引领辐射中西部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2019年,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四川成都建设国家“芯火”双创基地,这是成都在被认定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基础上,再次被列入国家“芯火”创新行动计划重点区域。成立至今,成都“芯火”基地已为120家企业提供530次专业服务,支持本地企业实现年产值增量总计超过30亿元,不仅有效提升了芯片产品性能、帮助集成电路企业降本增效,也加速了成都乃至中西部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正如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成都时给出的原因:成都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出色的教育体系、大量训练有素的员工,更重要的是成都日益优化的投资软环境和较高的文明程度。

成都也终不负期待,在随后不到十年时间里,硬是造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05、写在最后

回顾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从第一块 “ 成都造 ” 电子仪表,到第一颗 “ 成都造 ” 芯片;从中国第一根电子显像管,到中国首条柔性显示屏生产线;从东郊的红色记忆到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 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真正实现了从零到N,从无到有的转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根据地理条件,理论上说,成都要发展起来,并非易事,偏居西南的成都,三面被大山环绕,并且大山的后面是广袤且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相对于北方城市,缺少政治优势;相对于南方城市,缺少市场优势。

但如今的成都,在集成电路领域,具备了和全国甚至世界城市争雄的能力。这座有着4500年历史的古蜀之国,在集成电路产业跑出了“中国速度”,未来也更值得期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