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尧,编辑:阿峰
2023年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公开演讲中判断,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环境将更加内卷,更不容易。“有的行业我觉得还有喘息的机会,累了喘一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只能越跑越快,它不给你提供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这就是我们行业的竞争环境,比的是看谁比谁跑的快,看谁比谁能够抗压,所以不容易。”张永伟将新的竞争态势称为“内卷2.0”:“不是不卷了,是进入了新的卷的模式。”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同样在龙年首封全员信中表示,2024年将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激烈“厮杀”无可避免。
仿佛是呼应上述判断,几乎与此同时,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汽车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电动化变革继续驶在快车道,智能化变革开始换挡提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不会给我们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
要命的是,话音刚落,比亚迪就扔了个王炸:2月19日,比亚迪就宣布推出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两款车型,起售价均降至7.98万元。随后,各大巨头也不甘示弱,纷纷跟进,五菱、长安汽车、哪吒汽车、北京现代、上汽通用等车企集体宣布多款车型大降价。
虽然有种种预防针,但这场价格战来得如此迅猛,还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龙年价格战其来有自
据比亚迪汽车官博消息,王朝网旗下秦PLUS荣耀版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7.98万元起,其中 DM-i 车型售价区间为7.98万元—12.58万元,EV 版车型售价区间为10.98万元—13.98万元。
随着秦PLUS荣耀版的上市,与其对标的五菱星光PLUS也在19日宣布,150km进阶版车型价格从此前的10.58万元大幅降至9.98万元,和驱逐舰05 120km版本价格基本一致。随后,长安启源Q05、长安启源A05也宣布跟进降价,起售价均下调至7.39万元。
19日下午,哪吒汽车也正式官宣:哪吒X全系最高直降22000元,哪吒AYA全系降价8000元,哪吒S全系降价5000元。
除了国产新能源品牌之外,北京现代也于19日宣布,旗下A级轿车伊兰特车型正式降价,最低7.58万元起。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现代伊兰特目前在售车型,指导价为9.98万元—14.98万元,此次官方宣称7.58万元起,相当于降价2.4万元,降幅相当大。
此外,上汽通用旗下别克品牌宣布,将于2月19日至29日对部分车型降价或补贴。其中,别克君越、威朗Pro、昂科威Plus分别提供3.5万、5.5万、6.5万元的单车优惠及置换补贴。
而细究新年价格战突然爆发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以比亚迪为例,秦是比亚迪旗下最畅销的车型,也是该公司销量的基本盘。2023年,秦家族年销售超过48万辆,贡献了全公司近16%的销售量,夺得中国市场家轿销冠。但今年开局的1月,比亚迪市场表现并不突出。当月销售新能源乘用车20.10万辆,虽同比增长了33.87%,但环比下滑了40.92%。2月,又势必因春节长假影响销量。于是,用价格刺激市场,成了见效最快的办法。
比亚迪方面则称,“表面是产品的价格战,实际上是全产业链的体系战。荣耀版做到了 DM 插电混动比燃油车价格还低,这是汽车品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成为燃油车和电动车发展的分水岭,在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同时,也巩固和加强了中国品牌在 A 级家轿市场的主导地位。”
比亚迪也确实有降价的底气。2023年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90亿元-310亿元,同比增长74.46%-86.49%,日赚8000万元,平均每辆车有过万的净利润。因此,它还有较大的继续降价的空间。
而“老大”既然首先宣战,“小弟”也不得不跟,否则将是坐以待毙。
盖世汽车研究院高级总监王显斌认为今年价格战还将持续:“一是豪华汽车品牌及部分主流合资企业依然有降价实力,产品促销依然有相应空间;二是头部新能源车企因为有规模化优势,同时叠加电池成本维持低位、软件技术摊销成本不断下降等因素,有降价促销的底气;三是国内市场玩家品牌过多,竞争过于激烈,降低价格保证销量是多数企业选择的策略。”
因此,可以预见,车市降价潮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车企卷进战场。
价格战的背后是淘汰赛
价格战的背后,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已经悄然打响。
2023年,本是我国汽车行业的高光时刻。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均超过了3000万辆,是欧洲31国汽车总销量的1.72倍,是美国轻型车总销量的1.94倍,相当于2.7个丰田汽车集团的销量。在海外,中国汽车也扬眉吐气,出口量首超日本,跃居全球首位。
光鲜表面背后,却是无数的辛酸和泪水。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总额仅为5086.3亿元,比2017年少了1746.6亿元,是2020年-2023年中销量最大、利润最低的年份。
既然利润微博,只有继续咬牙内卷,否则立刻就会出局。
2月18日,高合汽车在当天召开的内部大会上宣布即日起将停工停产6个月。虽然,有高合汽车内部人士第一时间对传言予以否认,但高合汽车面临极大的困境,已不言而喻。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高合汽车累计销量4237辆,2022年累计销量4349辆。截至目前,高合并未公布2023年全年销量。高合汽车在2023年7月HiPhi Y上市后,曾公布2023年8—10月交付量,分别为1021辆、1556辆、1606辆。
就此,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开始汽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头部品牌在不断推出新产品并随时调整售价和定位,以求迅速分食市场份额。对于尾部企业而言,这样的竞争格局意味着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而入市三年的高合汽车销量仍未有起色,正站在悬崖边缘。
2018年,国内汽车品牌一度高达400多家,五年多过去了,已有300多家车企黯然离场。
只是与此同时,又有新玩家等待“入局”。
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车首款产品——SU7公开亮相,这款历经3年研发的小米汽车,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小米官宣造车后,网上对于小米汽车定价的讨论愈演愈烈。雷军在2023年12月28日举行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讲解小米首辆轿车SU7性能时表示:“不要喊9万9了,不可能的!”他进一步称,“但凡有这种表现和配置的,都得40万以上!所以14万9也不用再讲了,还是要尊重一下科技啊!”
虽然小米的首款车型定价肯定不会在10万元这个价位上,但是比亚迪的降价,肯定也会让小米首款车型SU7的定价变得更加谨慎。如果届时小米汽车的起售价真超过20万元,那么势必会缩小小米汽车潜在用户的范围。
据报道,小米汽车首款车SU7将于2月中下旬正式进入SOP(Start of Production)阶段,启动批量生产。SOP后首月,即3月产量计划在2000辆左右,并且有望在2024年中完成产能爬坡,7月产量可达万辆以上。
三大变量值得关注
分析人士预测,在价格战如火如荼、淘汰赛愈演愈烈的2024年,有三大变量值得关注:
一是新阶段。
张永伟认为,2024年可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全球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巩固的关键一年。
王传福也认为,当前汽车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电动化变革继续驶在快车道,智能化变革开始换挡提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
他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三大发展机遇,其中之一是汽车电动化进一步深入。从2020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保持翻倍式增长,去年全年达到35%,年底单月突破40%,预计今年单月会超过50%。
第二个机遇是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很高认可度和品牌优势,将重塑豪华车市场格局。
经常被外界拿来对比的是仰望U8和同级别传统豪华品牌车型。仰望U8的1月销量为1652辆,上市三个月后累计交付3653辆。数据显示,奔驰G级和路虎揽胜去年销量分别为5732辆和1.78万辆。
新能源车型已经对传统豪华车型产生冲击,但高端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然较低。安信证券研报显示,去年前10个月40万元以上车型中新能源渗透率仅为17.5%。安信证券预测,在多款全新高端车型上市催化下,2024年高端新能源车销量及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第三个机遇是出口加速。去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过日本登顶全球第一。据乘联会数据,多家中国品牌的海外销量创下新高,比亚迪出口销量去年也大增334%。
二是新玩家。
目前,理想、小鹏、蔚来、零跑年销量都超过了10万辆,站稳了脚跟。2024年,“蔚小理”们将向传统汽车商场和其他新势力发起更大的冲击。造车门槛的降低,势必吸引更多玩家入局,如前所述的小米。
三是新玩法。
新玩家的创新速度更快,产品投放更频繁,销售模式也更加新颖,让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且充满无限可能。
张永伟表示,“现在汽车产业遵行摩尔定律,就是18个月必须更新一次,这是芯片行业的基本规律,一年半一定要有个新东西出来,汽车产业也差不多了也进入了“摩尔时代”,12个月到18个月必须推出新的汽车产品投放,因此产品迭代的速度会加快。”
车企的市场表现似乎也在印证他的判断:蔚来的智能驾驶功能因迭代缓慢而被用户吐槽;而主力车型EX5迭代较慢,则让威马正面临退出市场的窘境。
“于企业来讲,创新的频度必须跟得上。这种卷不仅仅是停留在商业层面的内卷,商业层面内卷就是看谁会卖车、谁愿降价。”张永伟表示,现在这种内卷是在竞争力层面的卷,看谁更能创新,高频创新,这是汽车“摩尔时代”很重要的特征。
以理想和问界为例,在问界发力之前,理想几无对手。2023年9月12日新问界M7上市,10月销量破万,11月超理想L8,12月超理想L7。据问界透露,目前问界M7的在手大定已达14万台,2023年年理想L7的全年销量是13.47万辆,理想L8是11.85万辆。
问界与理想近身肉搏的时间不过半年而已,随着未来竞争的展开以及问界经销渠道的拓展,二者的市场占位格局也将生变。除了问界,深蓝、长安启源、哪吒也都在跟进。
在张永伟看来,在目前阶段有多少玩家能存活下来还难以预测,但面对内卷2.0的现状,新能源车企要么高频创新,展现未来的价值,从而获得高频融资,走向盈利;要么专心做好软件优化,与整车制造工厂合作进行硬件生产,走出一条新路。而专业的整车制造工厂,不断磨砺自身的硬件生产能力,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富士康”,也是一条重要路径。
这个过程中,有赢,也有输,而激烈的竞争将始终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