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23年,产能过剩、市场分野、技术跃升、资本遇冷……多重变局之下,考验着所有企业的战略应变。
经历了近三年的疾驰扩张,中国锂电产业在2023年降速换挡,驶入新的产业周期。
产能过剩、市场分野、技术跃升、资本遇冷……多重变局之下,考验着所有企业的战略应变。
在供给侧,多轮产能狂飙后,大批新产能集中释放,远超短期市场需求的供给,触发了全行业的过剩危机。从正极到负极、从电解液到隔膜,从动力电池到储能电池,库存高企、产能利用率不足,成为全行业的最大挑战。
对于经历了十多年快速成长的中国锂电产业,不仅要做好应对短期过剩带来的压力与挑战,更要做好新周期更大市场全面开启的准备。
面向新周期,中国锂电产业正在积蓄力量。从电池创新,到材料迭代,从智能制造,到零碳转型。已经走在技术无人区的中国锂电产业,将继续领跑全球。
高工锂电从产业链整体变迁,复盘2023锂电产业,总结出十大行业关键词。
1、产能过剩
与2022年供需两旺形成对比的是,2023年锂电企业投扩产的集中释放叠加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直接导致了产业内的结构性过剩。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四大主材签约的投扩产项目金额超过5000亿元,根据2023年统计的已投产和在建产能,实际的市场供给已经超过了2025年锂电市场的需求。
产业链供需结构的失衡最终也导致年初以来锂电全产业链的去库存,根本上也是去供给的调整。根据多家头部上市公司库存数据观察,行业内的库存水平普遍从2023年初的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调整到了年底的一个月甚至更低,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一季度部分锂电企业产能利用率甚至跌破40%,在2023上半年,锂电产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也从2022年的87%跌破50%。
针对行业产能情况,高工锂电已作出多方报道:
《拐点、反弹与分化 92家锂电上市公司半年报复盘》《锂电材料产能过剩 “迷雾”笼罩新入局者胜算几何?》
2、锂价过山车
锂价波动贯穿2023年。作为锂电产业最为核心的原材料,正极材料、电解液的价格与锂盐价格密切相关,进而直接影响终端对电芯成品的定价。
从锂盐价格的变化来看,2023年与2022年几近抛物线对称的形式,前半场碳酸锂与氢氧化锂价格一路飙升,从2022年初的30万元/吨在2022年底一度突破60万元/吨,后半场碳酸锂与氢氧化锂的价格倾泻直下,从2023年初的50万元/吨跌落到2023年底的10万元/吨。
在锂价波动过程中,供需博弈、投资炒作、囤货惜售等各类现象层出不穷,这也使得锂价在2023年的下跌周期历经多轮变化,如2023年1-4月份首轮跌价,碳酸锂从50万元/吨跌破20万元/吨,5-6月份回涨至于30万元/吨,7-12月份再次跌落到10万元/吨。
锂价的反复无常也使得2023年7月份,广期所推出碳酸锂期货,补充期货与现货的价格调节机制,为锂价的平稳增添金融市场工具。
《碳酸锂定价模式“生变”》
《2周跌去5万元 碳酸锂期货多空博弈“谜团”何解?》
3、价格全线下滑
锂电产业供需结构的失衡是诱发产业价格战的直接因素,在行业推动的抢订单、保市占浪潮中,价格战愈演愈烈。三元材料(8系)从2023年初的40万元/吨跌落到年底的18万元/吨。磷酸铁锂从年初的15万元/吨跌落到年底的4万元/吨。人造石墨价格从年初的5万元跌落到年底的3万元。其余多数材料价格从2023年初到2023年底均跌超50%。
价格战的影响也直接波及锂电产业营收质量,与2022年整年增收又增利的局面对比,2023年锂电企业则显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情形,龙头材料厂商亦受到波及,甚至有材料厂商一度亏损,利润腰斩。
《电芯单价跌破0.5元/Wh 新一轮价格战隐现?》
《新能源车“降价潮”再起 锂电产业链变局丛生》
4、资本退潮
结合今年的产业形式,锂电产业迈入深水区。产能过剩与价格战逼迫锂电企业削减资本开支,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与下游新能源车市带来的需求风险,提升了资本的避险情绪。从投融资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锂电产业共发生96起投融资事件,相比2022年同期下滑近20%。
此外,围绕2023年新能源产业的估值调整,一二级市场联动,使得锂电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股价接连下跌。
GGII预计,2023-2024年将是锂电产业链走向资本市场的高峰期,但是在IPO方面,监管层提质增效、扶优限劣,这也使得IPO出现阶段性收紧的局面,今年以来锂电领域已出现多家企业冲刺IPO转板甚至终止的情况。
《83家企业IPO闯关 锂电上市潮“海水”与“火焰”》
《锂电投资上半年 谁在逆势吸金》
5、出海
不同于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朝40%迈进,以欧美为代表的海外市场增速快、空间大。市场数据显示,欧美等发达工业化国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普遍低于25%,而且欧美各国新能源转型动力强烈,已接连颁布政策扶持新能源产业链增长。
从国内出口数据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的出口金额达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已经连续14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伴随着全球新能源发展趋势和出口的高速增长,中国锂电企业已形成浩浩荡荡的出海大军。从锂电池、锂电设备到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不同产业链环节,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国轩高科、瑞浦兰钧、容百科技、杉杉科技、天赐材料等数十家在内的锂电企业持续更新出海布局。
中国锂电企业集体出海背后,也是中国锂电产业链在一体化进程、技术工艺等多方面形成的领先优势。尤其是头部锂电企业,已通过合资入股、投资设厂、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展出海渠道,在全球市场需求释放与产能错位的当下,中国锂电企业也屡屡囊获出海大单。
《欧美法案夹击新能源 锂电出海如何应对?》
6、电池创新涌动
下游对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快充等综合性能的永恒追求,倒逼动力电池系统创新求变。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梳理,2023年国内电芯厂商、车企发布了近20款电池产品,既包括结构领域的创新,也包括了正负极等电化学材料领域的创新,这一年,宁德时代发布了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神行电池,和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的准航空级别电池——凝聚态电池。此外,中创新航发布了顶流电池,欣旺达发布了闪充电池、正力新能发布了乾坤电池,巨湾技研发布凤凰电池,等等。
从产品创新的特点来看,2023年电池产品技术产品聚焦于四大方向:第一是安全性的提升;第二是能量密度的突破;第三是快充性能进阶;第四个是一体化、轻量化带来的减重。
《神行、乾坤、凤凰、金钟罩…… 2023国内电池创新技术盘点》
《动力电池超级快充技术“加速跑”》
7、市占率集中
锂电产业的结构性分化带来锂电企业终端市占的分化,尤其是头部电芯厂商市占越来越高。根据高工梳理,2020年Top10电池厂商的装机市占占比为91.8%,2023年1-11月Top10电芯厂商装机市占占比达到97.2%。
市占背后也是企业经营实质的变化,根据高工锂电对2023年锂电产业追踪,在库存消化、产能利用率、利润率、现金流、研发投入等多个指标上看,头部企业的表现均优于腰部及以下的企业。头部电芯厂商市占的提升也表明,头部厂商凭借品牌、资金、规模、技术、渠道建立的优势不断扩大、稳固,行业竞争格局正趋于稳定。
《2023锂电材料价格狂跌 “剩者为王”时代已至》
《国内TOP10电池大厂市占破97%》
8、零碳转型
全球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底色,欧盟《新电池法》的通过实施更给全球零碳转型注入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绿色低碳能力也对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分工的地位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力。
基于零碳路径的思考,2023年以来,国内锂电企业加快零碳转型。2023年4月,宁德时代正式发布零碳战略,计划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远景科技集团发布的《2023零碳行动报告》显示,其已在2022年实现运营碳中和目标,远景动力从而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运营碳中和的电池企业。
中创新航在零碳路径上实现了首个零碳船舶储能电源通过DNV认证,并计划在葡萄牙建设零碳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亿纬锂能亦通过可持续技术创新驱动、低碳产品设计、电池回收技术创新、隔墙供应、绿色包装等措施,实现锂电池全生命周期降碳;国轩高科方面表示,将建立绿色、可持续供应链,确保供应商复合社会责任和环境要求,并持续推进供应商碳管理,开展供应商碳排放调查。
《“零碳战略+凝聚态电池”发布看宁德时代的长期主义》
《“最严”碳足迹门槛 中国锂电出海如何跨过?》
9、复合铜箔量产“前夜”
在锂电箔材领域,复合集流体因其独特的三明治结构,在电芯短路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熔断保护,进而显著提升电芯安全性,成为一项备受行业期待的材料。
2023年以来,复合集流体量产进展频频:3月,广汽埃安弹匣电池采用复合集流体材料;6月,双星新材PET复合铜箔获得首张产品订单;9月,英联复合集流体拟投资31亿元投建复合集流体产线;12月,金美新材料新一代铜复合集流体MC规模化产品在綦江区量产下线。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3年进行复合集流体产能规划及开工的项目投资超过229亿元,规划产能超过30亿平方米/年。
不过需要警惕的,目前复合集流体领域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如PI、PP、PET等膜材的选择上,不同材料和工艺的优势、局限给这一赛道带来不确定性。在制造端,复合集流体制造亦存在一步法、两步法、三步法等,从而在设备、效率、成本等方面带来差异选择。
《潮水退去 复合集流体产业化“路在何方”?》
《PET/PP/PI复合集流体基膜技术路线之争》
10、大圆柱风潮搅动
特斯拉发布的4680大圆柱电池带来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生产规模效率的变革,并引发了国内参与大圆柱电池创新研发的浪潮。目前,国内参与大圆柱电池研发的电池企业及车企已达数十家,头部电池电池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远景动力等均已经大圆柱电池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上游工艺方面,2023年以来,围绕大圆柱电池核心工艺,如干法电极、涂布、卷绕等产业化迅速推进。
随着产业化突破不断,业内普遍预计,2024年大圆柱电池将迎来量产时刻。GGII表示,目前3系和6系大圆柱电池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装机配套,预计2027年全球大圆柱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达300GWh。